新民晚报:医生、饲养员、大学生来一场科学脱口秀 谁能成为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

发布日期:2019-03-20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207设置

(见习记者:郜阳)“第一次知道大象的粪便可以用来造纸!”“原来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没广告里宣传的那么好。”在今天的第六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决赛现场,观众们不时发出感慨。在经历了初赛和复赛的激烈竞争后,38名“科普段子手”在位于上海科普公园的决赛舞台上一决高低。

本届大赛的主题是“爱科学,秀科普,今天我讲解”,讲解内容是自然科学类或技术知识类的相关科普知识。与往年相比,本届决赛选手男女比例为1:2,理科男多了起来,而非专业选手数量与专业选手数量持平,为大赛带来了新气象。随着今年科技、科普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比赛中吸引了来自医生护士、专业主持人、动物饲养员、高校教师、科普编辑、在校学生等各行各业的选手参与其中。决赛现场的主持人也“大有来头”——徐江美和董毅是去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郭玮宏已是大赛的“三朝元老”了。他带来了“防火!防盗!防蓝光?”的科普讲解。“这个话题和我自己的研究有关。工作中我的课题也是探索如何保护眼睛,光如何作用于人眼的。”郭玮宏告诉记者,“这些研究成果对百姓生活而言息息相关,能用科普形式表达我觉得意义很大。”在他看来,科研和科普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研会对每一个数据“锱铢必较”,而科普更多注重通俗易懂和趣味性。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蔡伟康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他选取的题目也颇有挑战:走进诺奖,啁啾放大的秘密。正是由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上海光机所在2017年实现了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我觉得科普比我工作难多了!”小伙子笑着说,“要让专业知识不完备的听众理解,你得多动脑筋。”

本次决赛设有自主命题和随机命题限时讲解环节及评委问答环节,评委将从内容陈述、语言表达、整体形象等多方面综合评分。随机命题紧扣热点,既包括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有无人驾驶、5G、嫦娥四号、克隆猴和量子通信等在内的科技前沿。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陆诗怡是第一次参赛,她告诉记者,在20道随机命题公布之后,自己花了不少功夫通过查阅新闻和文献来了解,并将自己所感悟的科学精神加入其中。“参加这次比赛收获很大。也给自己平时在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工作很多启发。”

第六届上海科普讲解大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科技节组委会办公室与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承办,旨在培养一支优秀的科普讲解队伍,进一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吸引更多人投身科普,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赛金银铜奖得主获“2019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经过一天的角逐,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王亚雯获得此次大赛金奖。郭玮宏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宋亮、顾佳宁获得银奖。

(来源:新民晚报,2019年3月17日)

原文链接:http://wap.xinmin.cn/content/31503066.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