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搏击海浪30载深耕渔业研究

发布日期:2019-06-03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757设置

(记者:郭娜)被称为中国金枪鱼渔业开拓者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更愿意称自己为渔民,因为渔民才最了解海洋,最接近海洋。这位最像渔民的大学教授,深耕渔业研究30年,行程遍布六大洲三大洋,每年收集近千万条金枪鱼渔业数据,和团队代表中国参加50多次渔业谈判。“不忘蓝色初心,”戴小杰教授说,自己和团队愿意贡献力量来维护国家的渔业权益。

无惧艰辛与风浪

“1989年,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个鱿钓项目,拿到了俄罗斯11万吨配额。”正在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渔业工程系读研究生的戴小杰第一次出海,也是第一次和鱼打交道。“晕得很厉害,吐的都是黄水,我当时就想以后不搞这个了。”连戴小杰自己都没想到,之后的30年和蓝色大海紧紧相连。

1992年,身为助教的戴小杰跟着大西洋金枪鱼船队前往西非从事生产实践。戴小杰每天像渔民一样顶班干活,业余时间收集金枪鱼的科学数据。“平均一天工作14个小时,鱼多的话,甚至要干18个小时”。1994年到1996年,戴小杰在南非大西洋海洋随船出海了一千多天,在这过程中,我国的远洋渔业蓬勃发展。2003年,戴小杰再度去公海进行金枪鱼渔业资源调查,出海半年时间。为何大学教授要频繁出海采集数据?金枪鱼渔业受到国际组织严格管理,捕捞量跟配额受限制。而数据收集是国际组织分配配额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戴小杰和团队每年都要走遍沿海各大港口码头,走访大量渔民,有了这些成果,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才能打好渔业权益保卫战。

无惧艰辛,也无惧风浪,戴小杰靠数据打开金枪鱼世界的大门,为国际谈判提供数据支撑,被称为中国金枪鱼渔业的开拓者,获得了农业部、外交部及相关企业高度认可。

守护国家海洋权益

我国远洋渔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渔船数量和作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我国政府为了保障我国的公海渔业利益,陆续加入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ICCAT)、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等七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与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渔业资源利用国积极磋商相关的资源养护和捕捞项目。

上海海洋大学从1999年开始承担农业部渔业局交办的履行金枪鱼渔业养护管理公约义务。“参加这些会议和机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维护我们国家的权益配额。”戴小杰和团队50余次代表中国参加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会议等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会议,行程遍布六大洲三大洋,在多边政府间渔业科学问题的协商和谈判中,为中国获取更多海洋权益和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为了有理有据地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戴小杰和团队对中国渔业情况烂熟于心。此外,还要了解国际法律,提高英语能力。

“所有谈判都使用英语交流,”戴小杰说:“渔业、资源、数据、国际法律、外语,就这五点,是我们的工作核心,必须深化。”

连续捧回科技进步奖

戴小杰常说,中国搞远洋和公海金枪鱼渔业,就像跳探戈芭蕾舞一样,要按照别人的节奏来跳,我们是后来者,基础差,必须要抓紧时间学习。

自2012年以来,其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成员围绕渔业生物学与生态学、资源评估、渔情预报等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国际履约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于此,他们还连续三年捧回上海科技进步奖。

团队持续对三大洋重要渔业资源进行资源评估及管理策略风险评价、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了金枪鱼、鱿鱼、大拖、秋刀鱼四个技术组,通过设计开发基于环境因子的贝叶斯方法的状态空间剩余产量等多个资源评估模型,撰写了10多份资源评估报告。

在人才培养上,团队老师在过去5年推荐了20余名学生到国际渔业组织任职,锻炼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后备人才。

(来源:劳动报,2019年6月2日)

原文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90603/n76671/n76674/u1ai451044.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