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这位教授30余年坚守国家海洋渔业权益,一颗“蓝色初心” 捍卫“蓝色粮仓”

发布日期:2019-06-03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833设置

(作者:黄杨子)摘要:30年来出海时间总计达5年之久,足迹踏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

你可曾见过,一位大学教授同时拥有着“渔民”身份?初见戴小杰时,很难不注意到他双颊上透着的红——这是海风常年留下的烙印。神秘广袤的大海,更在这30年来深刻融入了他的血脉,戴小杰甚至为爱子取名“振洋”,意为“振兴海洋”。

60余次代表中国参加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会议,提交相关报告30余份,积极争取中国渔业权益;30年来出海时间总计达5年之久,足迹踏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带领上海海洋大学履约团队参加国际渔业谈判300余次……每一个数字的累计背后,都源自戴小杰的一颗“蓝色初心”,“虽然心是火热鲜红的,但我把它奉献给海洋,它就是蓝色的。”

同事们都说,平日里憨厚寡言的戴小杰只有谈起海洋与鱼时,眼神如引航的灯塔般明亮。这位躬耕渔业研究30余年的“渔民”教授,特意戴上了印有鱼群图案的领带,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与海洋和鱼的故事。

搏浪天涯,从青春到半百

改革开放初期,正值童年的戴小杰进入校园。那几年,村里的大学生对他激励很大,“从此我一心读书,大学读了生物系后,还想着深造。”他告诉记者,出于对水生动物的兴趣,自己机缘巧合考取了时名“上海水产大学”的捕捞学(渔业资源方向)。

1989年,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11万吨配额的鱿钓项目,学校派出“浦苓号”船,研究生二年级的戴小杰也跃跃欲试,迎来了首次出海,却没想到晕船非常厉害,“我心里就打退堂鼓了,可是转念一想,要从事这个行当,怎么能不去海上呢?小时候吃过这么多苦,我一定可以克服。”那几年,在学校把观赏鱼养得风生水起的戴小杰还是想跳出高效益、低风险的舒适圈,1994年7月,他又一次报名跟随大西洋金枪鱼船队出海进行生产实践,从上海港出发,开始西非之行,这一次海上生活,是整整两年。

那一年,中国刚开始在金枪鱼钓领域发展,年轻的船员们有些束手无策。戴小杰被安排做了技术员,“要是鱼多,一天工作14小时。起钩的时候得慢慢来,用夹子夹住再慢慢拖拽,鱼要跑就放一下,绳子松就拉一下,直到鱼筋疲力尽,我们才能把鱼拉到船边。”戴小杰说,一条金枪鱼足足有100多公斤,蓝枪更能达到200多公斤,“钩上一条鱼要花半小时,大家全神贯注都在鱼上,根本顾不得晕不晕、累不累。”

近20年过去了,戴小杰对细节还记忆犹新:船上淡水紧缺,最长一次3个月没洗澡,只能用海水冲凉,淡水擦脸;处于热带的西非白天将近40度,但钓来的鱼得拿去零下60度的冷冻舱处理;船上的伙食只有鲐鱼和冷冻菠菜,菠菜烂了就吃紫菜……“船上通讯困难,唯一的娱乐就是电台断断续续的广播,可只要有鱼,我就高兴。”

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迎来首次出海工作。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江卫平心中很是矛盾:戴教授已经年过半百,体力还适合出海吗?没想到,戴小杰主动打来电话要求参与首航,“我是研究海洋的老师,不到一线去,怎么能叫首席科学家?”

用毕生所学守护“舌尖美味”

对许多市民而言,秋刀鱼、金枪鱼、鱿鱼……都是“舌尖上的美味”。而在戴小杰心中,每一条鱼都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渔权即海权,我们的远洋渔业从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就像跳探戈芭蕾,得按照别人的节奏,后来者基础差,必须抓紧时间学习发展。”

1999年,戴小杰前往马德里参加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科学会议,这也是他首次参加国际渔业组织谈判。“当时的情况是谁有船就能过去捕鱼,而想要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我国海洋权益,科学才是最好的武器。”

他告诉记者,首要任务是确保捕鱼权,其次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远洋渔业是国家的蓝色粮仓,是保障我们粮食安全和优质动物蛋白供给的重要途径,怎么保障?谈判时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海洋中有多少鱼类资源、可捕捞数量多少、设定多少配额,都需要细致的科学依据。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从开幕式到休会的每一场工作会议中,做好纪要、统计,最终形成国家报告,用毕生所学捍卫国家的合法利益。要知道,每次国际会议时,我们面前摆放的铭牌不是个人姓名,而是‘中国’!”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年来,戴小杰带领上海海洋大学履约团队的每一步脚印,都恰是我国远洋渔业不断壮大的版图。通过履约谈判,2017年我国已拥有金枪鱼作业渔船500余艘、总产量10余万吨、总产值50余亿元,更解决了全国渔业公司几万人的就业问题。

“五个深化”为履约团队培养青年人才

近年来,戴小杰先后获得“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市教委“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2019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带领履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可他对这些并不在意,“把机会多留给年轻人,才能让一代代海洋人才不断发展。”

海洋科学学院研二学生张嘉容是戴小杰的学生,她对导师的要求时刻铭记于心,“戴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从课堂里走出去,去国际性科学会议,去海上、去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渔业,是“家底”,是谈判基础;资源,是渔业利用的基础,准确评估对科学利用和谈判非常重要;数据,是核心工作任务,来源于出海观察、港口取样等记录;包括公约和养护管理措施在内的国际渔业法律是准绳,必须了然于胸;外语能力是必备工具,要听要读要背诵,非常娴熟。张嘉容说,戴老师反复提出“五个深化”,就是希望同学们能行动起来,认识海洋、奉献于海洋。

如今,戴小杰依旧保持着教授和“渔民”的双重身份,“不着家”早已成了他的生活常态。好在妻子王丽卿也是学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这对学术伉俪计划将一辈子奉献给这片蓝色。“唯一亏欠的就是自己父母和儿子了。”戴小杰腼腆地笑着,“有时间我们会多回家看看,把海洋的故事也讲给他们听。

(来源:上观新闻,2019年6月3日)

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5495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