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时报:蔚蓝海洋就是他的“实验室”——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戴小杰教授

发布日期:2019-06-04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072设置

(记者:符佳)初见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戴小杰教授,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蓝色海洋情缘。黑里透红的皮肤,是1800多个日夜漂泊海上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记;浅蓝色的衬衫,深蓝色的领带上印着欢跃的大青鲨;他为独生子起名“振洋”,寓意着“振兴海洋”的“蓝色初心”。

躬耕渔业研究30载,这位像渔民一样朴实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将海洋视为自己的“实验室”。乘船出海做科研,在学校为学生上课,坐着飞机满世界跑参加国际会议……辗转“海陆空三栖”,戴小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多面手:既能写论文,又能为国家争取海洋权益;既能做科学研究,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不畏挑战勇于出海……

无惧艰辛无畏风浪

浪迹海洋的“渔民教授”

出生于1966年的戴小杰,是普通农家子弟,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安徽师大学习生物学,又“阴差阳错”进了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读研,毕业后留校,开启了渔业资源的专业研究之路。

1989年,戴小杰第一次跟船出海,亲历了中国的第一次鱿钓。那一次,他晕船晕到吐黄水,真正见识了海洋的威力,也对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94年,他又从上海出发跟大西洋金枪鱼船队去西非从事生产实践,在海上整整漂了10个月不靠港。在“金丰1号”金枪鱼钓船上,他做过技术员,和船员一起顶班干活,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吃鲐鱼和冷冻菠菜,冷冻菠菜烂了,就只能吃紫菜。“唯一的娱乐是听广播,写封家信要等运输船来了再海运回去。一封信路上就要几个月。”戴小杰说,最难熬的是船上淡水紧缺,如果造水机坏了,就只能用雨篷收集雨水。至于洗澡,更是奢侈的事,只能用海水冲一冲,再用很少的淡水擦擦身体。

浪迹海洋的艰辛,大风大浪的历练,让戴小杰从一名象牙塔里的书生,成长为了一名会写论文的“渔民教授”。他说:“海洋变幻莫测,在海上进行科学研究,本身就极尽挑战。没有捷径可走,但我有热情,看到有鱼就高兴!”

2017年秋天, 上海海洋大学打造的、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停泊在芦潮港,等待开启首航。它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渔捞设备、科考系统设备和实验室。距离首航还有3天,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江卫平拨通了戴小杰的电话。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请老戴出山压阵,戴小杰就主动说:“没问题,我上船!”

“这一去,又要一个多月,几千海里航行,我是不舍得50多岁的老戴刚从海上回来又要出海。”江卫平说,研究海洋渔业的教授不少,但真正愿意长时间到海上去的不多。戴小杰身体力行着海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30年累计出海超过1800天,差不多整整5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因此无法亲自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无暇关心家里的独子。当他看到儿子也那么热爱海洋,立志长大了要当海洋科学家,愧疚之余,甚感欣慰。

数据说话据理力争

渔业维权的中方团长

除了担任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还有一重身份: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金枪鱼技术组成员。他长期从事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和科研工作,是最早一批加入金枪鱼区域渔业国际组织的中方资深代表,多次担任科学大会代表团团长,为中国渔业打开金枪鱼世界的大门立下了汗马功劳。

金枪鱼是一种高价深海鱼类,保存完好的40-50公斤重大目金枪鱼,每吨市值高达1万美元。然而,海洋渔业资源是地球给人类的馈赠,并非取之不竭。 因此国际上对于多种金枪鱼的捕捞每年都有严格的国别限额,捕捞国要先用数据证明,曾在哪一个渔场有过多少历史捕捞量,并提交给金枪鱼区域渔业国际组织的科学大会,经过商讨,作为获得下一年度的配额的条件之一。

1985年之前,中国对金枪鱼的捕捞数据是“零”。为了拿到第一手的准确数据资料,戴小杰带着团队每年遍访中国沿海的港口码头,走访大量渔民。他们几乎走遍了六大洲三大洋,每年搜集近千万条金枪鱼渔业数据。“只有有了自己的数据成果,才有国际话语权,才能打好渔业资源的保卫战。”戴小杰自豪地说,如今中国已成为了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拥有捕捞金枪鱼配额的国家,拥有500多艘船,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年捕捞量10多万吨,产值50多亿元人民币。

“我喜欢做海洋研究,不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也不是为了拿课题要经费,我就想要为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解决渔民的实际问题,做一点事。”在戴小杰眼里,保护这片珍贵的蔚蓝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维护中国的渔业权益,就是他的“蓝色初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言传身教的低调博导

出海做科研一去就是几个月、出国开科学大会一年好几遭,戴小杰的行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可是,在他心里,还有一件事是顶顶重要的,那就是——给学生上课。

戴小杰的身边有两个电话:一个普通手机,陆上使用;一个卫星电话,出海时候和学生随时保持沟通。每每外出归来,他总是等不及好好休息,就匆匆赶回学校给本科生、研究生们把落下的课补上。只要在校园里,他就手把手带着研究生做实验、测数据、改论文,特别注重督促他们用功学好英语。

“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取海洋权益,语言关是必须过的。”戴小杰说,20多年前第一次出国开国际会议,激烈的辩论现场就让他意识到了掌握英语的重要性。在国际交流的场合里,所有对话都只是一遍过,如果误解了对方的表达,后果可能很严重。回来后,他狠下了一番苦功学英语。背完一页撕掉一页,就这样,他啃下了一整本牛津词典。如今,戴小杰在国际会议上可以准确地同外国同行自由地交流,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定时收听英语新闻的习惯,并鼓励学生一起听,抓住一切机会跟外国人交流,提升英语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

在戴小杰带的研究生张嘉容看来,导师是低调的,话不多,对学生要求严格却又有爱。得知学生中有人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无法出国学习,戴小杰动用自己多年为企业服务积累的人脉,为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找到了资助者。

“我期待学生们,把海洋大学勤朴忠实的优良学风带到工作中去。”戴小杰说,他所在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教师团队已从最初的几个人,增长到了如今的几十人。2017年还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来源:浦东时报,2019年6月3日)  

原文链接:https://mobile.epaper.routeryun.com/index.php/home/article/index/appkey/41/date/2019-06-03/page/565418/aid/2893778.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