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沪高校教授30年不忘“蓝色初心”维护国家渔业权益

发布日期:2019-06-04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32设置

(记者 许婧)被视为中国金枪鱼渔业开拓者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深耕渔业研究30年。作为从事海洋渔业资源的研究人员,他自1989年工作以来,出海时间累积有5年之久,足迹踏遍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每年收集近千万条金枪鱼渔业数据,和团队代表中国参加50多次渔业谈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忘蓝色初心,愿意贡献力量来维护国家的渔业权益”。

金枪鱼营养丰富,经济价值也高,受到全球食客们的热捧。数据显示,中国从10多年前的金枪鱼“0”消费,猛增至去年国内销售量过万吨,其中,上海消费占近七成。

戴小杰并非一毕业就与金枪鱼打交道,刚毕业那会,他养过观赏鱼、搞过水产养殖,直到1992年,身为助教的戴小杰跟着大西洋金枪鱼船队前往西非从事生产实践。

在海上,戴小杰平均一天工作14个小时,鱼多的话,这一数字会达到18个小时。1994年到1996年,中国的远洋渔业蓬勃发展,戴小杰也在南非大西洋海洋随船出海了1000多天,2003年,戴小杰再度去公海进行金枪鱼渔业资源调查,出海半年时间,“出海其实就像渔民一样顶班干活,业余时间收集金枪鱼的科学数据。”

很多人不清楚,金枪鱼渔业受到国际组织严格管理,捕捞量跟配额受限制。而数据收集是国际组织分配配额的重要依据。

中国远洋渔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渔船数量和作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中国政府为了保障中国的公海渔业利益,陆续加入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ICCAT)、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等七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与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渔业资源利用国积极磋商相关的资源养护和捕捞项目。

因此,花费这么多时间出海采集数据有着大用处。只有拿到第一手的数据,走访大量渔民,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打好中国渔业权益保卫战。

戴小杰和其团队正是靠着扎实的数据为中国金枪鱼世界的大门,为国际谈判提供数据支撑。

上海海洋大学从1999年开始承担农业部渔业局交办的履行金枪鱼渔业养护管理公约义务。

“参加这些会议和机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维护我们国家的权益配额。”戴小杰和团队50余次代表中国参加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会议等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会议,行程遍布六大洲三大洋,在多边政府间渔业科学问题的协商和谈判中,为中国获取更多海洋权益和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如今已是国际会议常客的戴小杰还记得,1999年第一次参加的国际渔业研讨会给他留下的“文化震惊”。正是20年前这个国际性的专业研讨会让当时尚且年轻的他认识到了自身与国际水平的差异。

“首先是语言问题,渔业、资源、数据、国际法律、外语,就这五点,是我们的工作核心,必须深化。”回国后,戴小杰开始参加培训班,认真刻苦地学习英语,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彻底解决了语言障碍;而面对西方在渔业研究领域的强势,他更是在研究领域下了苦功夫,获得国际认可。

自2012年以来,其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成员围绕渔业生物学与生态学、资源评估、渔情预报等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国际履约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于此,他们还连续三年捧回上海科技进步奖。

团队持续对三大洋重要渔业资源进行资源评估及管理策略风险评价、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了金枪鱼、鱿鱼、大拖、秋刀鱼四个技术组,通过设计开发基于环境因子的贝叶斯方法的状态空间剩余产量等多个资源评估模型,撰写了10多份资源评估报告。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戴小杰依然有担忧,他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目前海缺少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戴小杰更希望,将来中国的年轻人能够进入到这些国际渔业组织。

(来源:中新网,2019年6月3日)

原文链接: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8855114&classify=zw&pageSize=6&language=chs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