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早上扔出去的厨余垃圾,中午就能变肥料

发布日期:2019-06-19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336设置

(记者:郜阳)细碎的褐土上,生长出翠绿的藤蔓,几株摇曳的番茄,正期待着果实的到来。你绝对想不到,番茄根部的肥料,用的或许是你昨晚扔掉的苹果皮,或者午餐时吐出来的几根鱼刺。

图说:使用处理装置产出肥料栽培的番茄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摄.JPG

使用处理装置产出肥料栽培的番茄  

“这是我们研究的‘终端产品’。”一进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刘海泉向记者展示了一包褐色的“泥土”。闻起来,并没有想象中化肥那般刺鼻的气味。“把它们洒在土壤里,就成为植物生长中急需的肥料了。”将湿垃圾变废为宝,是刘海泉团队自2013年起就有的梦想。今年上海加快实施垃圾分类,也让团队研发的湿垃圾高效酵解处理装置迎来了春天。

发臭的泔水,四周飞舞着蚊蝇,这是大多数人心中对厨余垃圾的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厨余垃圾的产生量逐渐增大,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50%。如何对以厨余垃圾为主的湿垃圾进行末端处理,成为科研工作者探索的新目标。

申城并不缺少湿垃圾的末端处理装置,团队研发的又有何不同?面对记者的疑惑,刘海泉展示了他和团队走访调研的结果——当前,垃圾处理存在难脱臭、能耗大、二次污染以及效率低等问题。具体来说,垃圾中的高盐高油会导致处理周期延长,过程中易产生臭气和污水,造成对环境的再次伤害。

图说:经过发酵的湿垃圾变废为宝 郜阳摄.JPG

经过发酵的湿垃圾变废为宝

对比和试验了大量方法后,刘海泉团队终于制造出一台自己的“垃圾处理机”。它一次可以饱餐120公斤的湿垃圾,消化它们最快只需要4个多小时,而目前同类方法处理需要近一天的时间。“酸奶发酵有适合的时间和温度,湿垃圾的发酵同样需要‘配方’。”他们设计的装置能让复合菌液在60至80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下与厨余垃圾充分混合,达到低温酵解的目的。同时通过抽真空的方式,使设备内部酵解过程处于一个较高的压力范围内,便于餐厨湿垃圾的快速酵解。

团队研发的处理装置吃进去的是湿垃圾,那经过消化的产物又是什么?答案是肥料和无污染的水。记者在现场看到,37公斤的垃圾经过近5个小时的酵解后,转变为11公斤的肥料。“我们将发酵时产生的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最终以水蒸气的方式从大气中排放。相对臭气冲天的简单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已是大大降低。”刘海泉说,“经过实验验证,湿垃圾处理后产出的肥料,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如果做成颗粒饲料,可以喂食经济类昆虫,带动后续产业。”

带着湿垃圾高效酵解处理装置,刘海泉在采访结束后星夜兼程,赶去合肥,参加一场博览会。此前,团队的设计已经得到多方点赞。“目前我们处理每公斤湿垃圾的成本仅需1.54元,还不算产出肥料带来的经济利益。我们希望这些‘湿资源’不再成为环境的负担,而是回馈大自然的营养素。”

(来源:新民晚报,2019年6月19日)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545994.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