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日报:稻渔共作带动稻田产业再升级

发布日期:2019-07-08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83设置

(记者:梁小雨)银川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依托这一资源优势,今年我市进一步推动适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水产结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等方面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全市水产养殖业走向绿色高效优质发展之路。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8.6万亩,其中名特优新品种主养面积1万亩,工厂化设施养殖面积38.5万平方米,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5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5万吨,产值4.5亿元。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了“3.0版本”

进入7月,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农家乐光明渔村再次迎来参观旅游的高峰期,一到周末,许多城市居民便自驾来此体验捉鱼、游玩的休闲生活。

在光明渔村的中心位置,有四组宽5米、长22米、深2米的流水槽,采用“低碳高效循环养殖模式”,饲养着超过10万公斤草鱼,这里是光明渔村的一个观光景点。

相较于传统鱼塘,流水槽的面积十分狭小,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下的鱼不停翻腾跳跃,生机勃勃。据了解,每一组流水槽养殖着2.5万公斤草鱼,产值能达到30万元,比同样面积的鱼塘产量高出3到4倍。

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伟介绍,该企业从2016年开始发展“低碳高效循环养殖模式”,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流水槽和外围鱼塘的循环用水,利用较小的面积实现更大的产值,并节约养殖用水。

“此前一直是流水槽和外围鱼塘的小系统循环,后来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管卫兵博士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将流水槽内富营养化的水流进稻田。”石伟介绍,这一模式是将池塘内含氧高、有机元素丰富的肥水循环进稻田,水稻吸附利用后变成适合养殖的“纯净水”再循环进池塘,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

这一模式也被称为稻渔综合种养殖模式的3.0版本。2016年底,管卫兵应银川市政府邀请,开始在银川推广应用其发明的“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第一个试验点就选在贺兰稻渔空间,当年就成功实现了稻鱼、稻蟹的综合养殖。今年我市进一步将池塘工程化养殖系统(俗称流水槽)和稻渔共生相结合,以提高稻田和渔业养殖的产能。光明渔村的流水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管卫兵介绍,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殖模式,不仅水稻亩产能增加50多公斤,还能改良盐碱地。稻田再配合牛粪的施用,大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而且通过系统内循环水,稻田能节水30%,同时也减少了池塘养殖尾水的排放。

今年新增1.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相较于之前的稻田、稻蟹2.0模式,工厂化养殖和水稻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产能,节约了资源。”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科科长武竞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67组流水槽。今年计划在贺兰县、西夏区、金凤区、灵武市新增1.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目前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80%场点已完成鱼苗放养工作。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渔共作,带动稻田产业升级,形成“种、养、加”多产业融合,通过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净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等办法提高养殖水体环境综合处理能力,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使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解决养殖废水难题。

除了推广新的种养模式,今年市农业农村局也加大老旧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升级渔机设备,以此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标准化养殖基地,便于开展高产高效养殖。据了解,目前全市有设施温棚养殖面积38.5万平方米,低碳高效循环内循环养殖跑道67组,鱼菜共生养殖示范点2个。

武竞介绍,今年我市还计划新建工厂化设施养殖车间1万平方米,设施温棚100亩,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探索渔菜共生的新技术。2019年,计划组织调运名特优水产苗种600余万尾,推广斑点叉尾鮰、泥鳅、鲟鱼、南北白对虾、鲈鱼、淡水银鳕鱼、河蟹、淡水石斑等品种主养技术5000多亩,福瑞利2号、中科5号、长丰鲢等大宗水产品新品种5万亩,计划评选名特优新养殖示范场10个,推动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

(来源:银川日报,2019年7月8日)

原文链接:http://img.ycfbapp.com/data/ycrb/ycrbwap/paper.html?articleid=20190708_paper_61611823&paper_name=ycrb&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