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高校“智慧下乡” 挑战面前显优势

发布日期:2019-07-15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36设置

(记者:郜阳)酷暑田间“开课”

“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这句话对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16级研究生吴丛迪来说,有着太多太深的体会。水产养殖专业的吴丛迪,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上海海洋大学的暑期实践,与渔民同吃同住,为他们送去先进的养殖模式和养殖知识。在上海海洋大学,还有许多像吴丛迪这样的研究生,利用暑假实践,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学课堂”上。

2016级研究生李清清去年暑假参加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服务团。这支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等组成的队伍,分为8支小分队,冒着酷暑,来到浙江、江苏、云南、广东、福建等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产业发展,开设各类专家讲座,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将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是我们当代研究生的使命”,李清清笑着说,“我是第一次参加教授博士服务团,但教授博士服务团却已在全国行走了多年了。”2005年,在已故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河蟹功勋教授王武的带领下,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共10人,组成了第一期“教授博士服务团”,前往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江苏高淳渔区,开展以河蟹养殖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双方还签订长期科技合作意向书。14年来,服务团成员每年都在增加,专业面已从水产养殖技术延伸到食品安全和渔业经营管理;服务范围也从中东部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没想到,上海专家来给我们实地诊断,这下心里就有底了,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广东汕头莲美村渔区的养殖户一边听着讲解,一边露出了笑容。

广东汕头是我国南美白对虾和牛蛙等养殖品种的重要基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养殖模式,也面临环境调控、病害防治等方面的难题。走进养殖基地,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的专家仔细查看了基地的种苗、水温、光照等情况,并详细询问养殖户的管理情况。经过对五六个养殖基地的观察分析以及和农户的交谈了解,查明了“病因”,并开出了“药方”。

去年10月,吴丛迪应邀前往洪泽湖对当地渔民进行河蚬养殖技术培训。“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事例,同时结合当地的生产实践,提醒养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这种开设在田间地头的‘公开课’,很受到当地养殖户的欢迎。”

(来源:新民晚报,209年7月14日)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9-07/14/content_4_1.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