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食品安全生化分析技术创新团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19-08-05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703设置

近日,我校食品学院颜娟副研究员带领的食品安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创新团队在传感器领域国际顶尖期刊“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2019最新IF:9.518,ESI前10%)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TdT)-catalyzed homo-nucleotidesconstituted ssDNA: Inducingtunable-size nanogap for core-shell plasmonic metal nanostructure and acting asRaman reporters for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催化的单链DNA用于介导核壳SERS探针制备并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研究,https://doi.org/10.1016/j.bios.2019.111419)。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硕士生周洋洋,通讯作者为颜娟副研究员。

大肠杆菌O157:H7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它常常导致严重的疾病,如溶血性尿毒症,血性腹泻甚至死亡。现有的细菌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前处理复杂、灵敏性较低等不足。表面拉曼增强光谱(SERS)作为当今最灵敏的表面检测技术之一,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材料分子的结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 食品安全、 临床检验及疾病诊断等领域。颜娟副研究员课题组利用DNA末端转移酶信号放大技术(TdT)制备的核壳等离子体金属纳米粒子用于SERS检测研究。核壳内的DNA扩增长链DNA不但能够调节核壳纳米间隙尺寸,同时也作为SERS的拉曼报告分子。通过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特异性拉曼成像,检测下限达到2个细菌,在真实食品样品中检测回收率为98.1%-105.2%。

本文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品学院中青年人才培育等项目的支持,是由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颜娟副研究员课题组领衔,与复旦大学张炜佳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王丽华研究员等协同合作完成。

(供稿:食品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