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系列报道之二十四:从荒漠到林海,一代代人的坚持与守护

发布日期:2019-08-14 责任编辑:于林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606设置

“你们是来学习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则是在守护这种精神”,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徐永华说道。

7月7日至7月13日,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国情社情观察团一行九人实地考察了塞罕坝林场,并与第二代、第三代务林人和返乡创业大学生进行深入交谈,师生们更深入理解“想要真正了解塞罕坝,就必须走进林子里,亲身感受、切实体会”的内涵所在。

岁月掩埋不了的坚守

7月9日,师生们与第二代务林人孙久琴、聂大明、周亚东和第三代务林人潘钟、李清华、杨生进行了交流。“在我看来,塞罕坝的精神就是坚守、奉献、永不言败”……正是政策的支持和内心的坚守,塞罕坝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执着、甘于奉献的务林人,他们历经不断育苗、刨坑、栽苗、照顾树苗直至成活的艰辛过程,现造林112万亩,植树4亿多棵,为塞罕坝的发展奉献青春、挥洒血汗。正是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断接力,造就了今天的华北绿肺。

一枝一叶总关情

13年,156个月,超过4500个日夜,望海楼夫妇刘军、齐淑艳坚守在海拔近2000米的护林哨所上。每15分钟的观察记录、80%的人工看守、365天的全年无休,他们能够持之以恒是源于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在齐淑艳的理解中,塞罕坝精神就是守护从父辈手中接过的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谈及这十几年的护林成就,齐淑艳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自豪:“这片林海在我们的看护下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灾情!”这两位前辈默默守护着这片林海,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坚守。

乘前人之凉,栽后人之树

返乡创业大学生徐永华和杨曼佳同他们的父辈一样,都深深热爱着塞罕坝这片土地。学成返乡,徐永华开起了连锁酒店,杨曼佳也在塞罕坝开设了第一家民宿。他们以这种方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塞罕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不畏失败,就像种树一样,即使成活的概率很低,但还是要继续种”,徐永华坚定地说道。不畏失败、不惧困难,青年一代需要有像徐永华、杨曼佳一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守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实际上,后人不仅在乘凉,他们在守护前人造林成果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福祉。

从起初的一马当先、不畏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种树,到后几代人守护前人成果、并用新的方式使之产生更大的价值,将塞罕坝“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光阴如梭,时代变迁,变的是塞罕坝从荒漠变林海的自然环境,不变的是流淌在塞罕坝人民血液中的坚守与奉献。

(撰稿:支清清 摄影:沈中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