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感谢有你”系列报道之四十(朱国平):立德树人的“极客”

发布日期:2019-09-25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734设置

朱国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科学委员会副主席(2019-2020)。美国欧道明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和访问科学家(2014)。曾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012-2014)。CCAMLR中国代表团固定成员兼科学家顾问(2010-),北冰洋中部(CAO)鱼类资源评估专家会中国代表(2015-2016)。CCAMLR生态系统监视基金管理项目组(CEMP)副主席(2018-)。南大洋观测系统(SOOS)生态系统监视工作组(WG-EM)及印度洋扇区工作组(WG-IOS)成员。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2017)。上海海洋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海鸥计划)入选者(2012)。上海海洋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2、2016)。上海海洋大学育人奖(2018)、教学名师(2019)、优秀共产党员(2019)。 

迄今,他的足迹已遍及全球七大洲五大洋,包括4次南大洋(含南极)和1次北冰洋调查航次。2003年6月至12月,朱国平以科学观察员身份前往东太平洋开展金枪鱼渔业探捕工作。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以海上副总指挥及首席观察员身份前往南极执行中国首次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2012年8月,以访问科学家身份登临美国极地考察船“Healy”号前往北极(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开展科学考察。2016年1月至3月,受澳大利亚南极局(AAD)邀请,以研究科学家身份登临澳大利亚极地科考船“Aurora Australis”号前往南极印度洋扇区开展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2018年1月至2月,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UMPC)邀请,以研究科学家身份登临法国科考船“Marion Dufresne”号前往南极凯尔盖朗海域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登临“雪龙”号前往阿蒙森海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2019年,领导科研团队完成全球首次南极磷虾资源单季环极并行调查。 

创新课堂教学,引进国际优质师资进课堂

入校以来,朱国平承担新开课《生物海洋学》《极地生物学》《专业英语》《极地生物与海洋》《渔业生态学》等课程,另承担实习课3门。承担(参与)研究生课程4门。授课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引入顶尖外籍科学家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国际视野。目前,承担的《生物海洋学》课程已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以及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承担的《极地生物与海洋》课程获得2018年课程思政校级重点建设项目资助。承担的《高等生物海洋学》课程获上海市教委研究生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依托上述课程授课,构建了一直稳固的教学队伍,并较好地培养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作为负责人助我校首次获得科技部中日青年科技交流项目资助,带领本、硕学生前往日本开展科技交流,提升我校学生的国际视野。

积极引导本科生进实验室,开展大创项目育人才

为了培养学校学科后备人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及骆肇尧基金项目等项目达20余项。在此基础上,上述大创项目共获得第五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论坛优秀论文奖1项、第三届滴水湖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指导大创项目团队中4人依托大创项目成功获得推免资格;指导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人次,获国家奖学金4人次。2012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毕设(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注重培育学生实践联系理论,拓展后备人才国际视野

海洋研究需要实践锻炼,尤其是海上的一线锻炼。迄今为止,指导的研究生共20人次前往南极开展调查,1人次前往中西太平洋开展调查,1人次前往美国访学1年,1人次赴澳大利亚交流1年,2人次前往国际管理组织实习3个月,4人次获对方资助前往日本开展学术交流,5人次受组织方部分资助赴英国、日本、韩国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朱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不只是一个细致可以描述的,从课题的方向选择,课程成绩及实验工作,数据的处理,文章的撰写修改与投稿,以及国内外会议的参与等各方面面面俱到。每周组会大家或要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或要登台为他人讲解一篇文献。他周周不厌其烦地聆听大家在科研上的困难并常常一针见血地为学生指点迷津。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高质量的学术交锋之中,团队才不断地发展出科研上的中坚力量。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助力中国政府国际履约

朱国平作为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的领头人,同时也是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还兼任该机构生态系统监视基金管理项目组副主席。作为教育部黄大年团队和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国际渔业履约团队”的重要成员,多年来一直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多项极地事务的国际谈判与履约工作,足迹更是遍布全球七大洲五大洋。  

自2010年起,作为工作组中国代表以及科学分委员会中国代表团科学顾问参加CCAMLR的相关工作,通过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在参与CCAMLR相关事务讨论以及为国家争取相关权益的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国际科研合作。先后邀请澳大利亚南极局首席科学家、著名南极磷虾研究专家So Kawaguchi博士以及CCAMLR科学主管Keith Reid博士担任我校客座教授,通过开设前沿课程及参与本科教学,提升我校学生的国际视野。此外,促成我校与澳大利亚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联合研究中心(ACE-CRC)之间签订科研合作谅解备忘录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其为CCAMLR及中国南极研究所做出的贡献,CCAMLR特致信我校表扬信。因其显著的贡献,2017年和2018年分别被推选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生态系统监视项目(CEMP)基金管理组青年副主席和科委会副主席,标志着我校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2019年起,负责我校极地研究中心的推进工作,提升我校的极地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供稿:海洋科学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