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子: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三届蟹文化节开幕

发布日期:2019-11-01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02设置

(作者:刘康霞)一年一度的河蟹文化盛宴今天再一次拉开帷幕,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三届蟹文化节暨2019“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举行。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湖南、云南、重庆、台湾等地的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的一年一度 “奥斯卡奖”。本届河蟹大赛参赛单位突破80家,参赛河蟹超过2000只,规模为历届之最。经过评选,今年的蟹王奖1名,雄蟹体重643.02克,蟹后奖1名,雌蟹体重425.6克。

随着全国各地对河蟹种质的重视,河蟹养殖模式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养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今年高温天气较少,2019年全国河蟹的养成规格大、产量稳、品质好,全国河蟹养殖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河蟹产业虽然受湖泊限养和禁养的影响,养殖面积有所缩小,但养殖规格有较大增长,预计全年产量在80万吨左右。专家介绍,今年河蟹产业虽然表现出规格大、产量稳、品质好的特点,但河蟹的销售价格没有表现出高大上,也没有随其它农产品的涨价而上涨。相反,今年的河蟹销售价格却是近几年来最低的,售价比去年低30%以上,表现非常亲民。

经过上海市相关管理部门、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全体人员和广大养殖户的多年共同努力,上海本土养殖的大闸蟹从以前的“落后”“追赶”已发展到“并跑”和“领跑”,上海河蟹产业已从以前的崇明一花独开,发展到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发展,青浦和金山为尾翼,多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产生了“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宝岛”牌崇明清水大闸蟹、“沪宝”牌宝山湖大闸蟹等多个品牌。目前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但由于受养殖容量限制,上海本土养殖商品蟹的面积有限(约1.8万亩)、产量有限(约1400吨),市民想吃本土大闸蟹还需早点行动。

此次蟹文化节上,为了进一步激活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充分点燃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临港·枫泾科创小镇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长三角农创项目路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技成果披露会。来自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的专家、代表介绍河蟹产业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上海海洋大学发布了最新的河蟹产业科技成果。“中华绒鳌蟹三个配套选育系的建立与选育方法”“复合型景观化小龙虾生态养殖技术”等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在此成功转化签约。蟹文化节架起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彩虹桥,水产科技成果正在此以更闪亮的姿态亮相,也更加迅速的得到转移和转化。

(来源:话匣子,2019年10月31日)

原文链接:http://www.news1296.com/smg/cms/app/5.5.0/share.html?loader=%7B%7D&viewport=%7B%22tag%22:%22h-viewer%22,%22data%22:%7B%7D%7D&view=%7B%22tag%22:%22c-share-content-view%22,%22history%22:true,%22in%22:%7B%22key%22:%22c5c6f724-13ab-4262-90d3-72b003a90637%22%7D%7D&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