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术故事之十四(陈橙):海洋译与音

发布日期:2020-06-22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20设置

陈橙,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海燕学者。

2004-2007年求学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7–2010年继续攻读翻译学博士,专攻中国文学外译,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一直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工作,以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为主。

国际翻译,步履不停

在研究中,陈橙一直强调在国际视野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她曾前往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进行学术访问。陈橙指出,在美国高校,很少会有语言翻译的专业和院系,这与国内设置专门的语言学习体系不同。并且,美国的语言翻译类学校也很少。以伊利诺伊大学为例,翻译课的学生大多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语系,在这样复杂多样的文化背景下,翻译课特别强调理论学习,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翻译普世性的理解和运用,从共性上、哲学意义等方面了解语言翻译,并进行深入探究。

同时,美国大学也强调翻译技术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近几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引进和运用各类翻译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正在掀起翻译技术的热潮。陈橙强调,特别是语料库等翻译技术的运用,使译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处理翻译问题,加快语言的转化流程。在迎接和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更要着力培养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充分发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古言今说,风韵依旧

在谈及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时,陈橙提出,古代文学的翻译难度很大,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跨越两个阶梯。第一个阶梯来源于汉语言本身: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第二个阶梯来源于不同语系:从汉藏语系到印欧语系。如果是印欧语系内部的翻译(比如英法互译),差异相对较小,一个原因是地理位置的相近性,另一个原因就是语言发展的历史性。而语系的差异性导致了汉英互译的难度非常大。

陈橙指出,翻译学有一个名词,叫“After Life”,即来生,优秀的翻译可以赋予一部作品来生和新生,是经典的重构和再生。一千个读者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译者也会翻译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面对古代文学翻译难的问题,陈橙指出,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兼顾两面,一面是翻译的专业化,即忠实原著,另一面则是读者的理解接受程度。特别是古典文学翻译历史悠久,更是有一套系统的翻译方法和语料库资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古典文学的翻译不断成熟,也不断向世界输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模态并行,海语起航

随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形式不断多样化,陈橙指出,多模态翻译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所谓多模态方式翻译,即除了传统的文字书籍翻译传播,还与新媒体和网络文本发展更加贴近的翻译方式。多模态理论认为,无论是语言、声音、图像、色彩还是肢体动作等模态都是意义生成的资源。

在中国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跨界不仅包括跨越语言的界限,还要超越文本书籍的界限,加强深化图像符号与翻译语言、文化转化的配合关系,从而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传播出去,输入世界。因为现当代中国译者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走进去。如何让中国新鲜的文学翻译进入世界其他国家各年龄段读者的接受欣赏范围,是多模态翻译亟待解决的课题。

“事实上,国内父母不喜欢孩子看的玄幻仙侠类网络文学,正在通过英译传播,成为国际青少年热衷的文学类别。”陈橙笑谈到,“这是一个特别的走出去的方式,这让世界了解到,中国如今文学发展的现状。这也告诉我们译者,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传播是并行不悖的,是两车并驾,协力发展的。”

提到今年出版的《中国海洋神话故事》汉英对照版,陈橙说到,除了通过地道优美的英译,让英语读者感受到中国神话故事和海洋息息相关的脉搏,出版社还特意邀请了新锐画家绘制书中的插画。这种具有非常强烈的当代特色的中国风绘画,是中国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新兴热点。同样,在即将出版的第二本《海错食单》中,在介绍中国海鲜美食故事时,也邀请了专门绘制美食的插画家,融入中国传统美食特色,根据文本进行绘制和编排。如此一来,中英文的优美文本和具有中国风的插画创作,互为阐释,彼此映衬,会非常吸引读者,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路上也会事半功倍。

最后,陈橙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学和海洋文化在过往比较被忽视,而在未来的翻译路上,无论是对她还是对其他译者和翻译研究者来说,都是有待开发和深耕的一个领域,也是弥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撰稿:樊梦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