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长江白鲟为什么倒在了长江十年期禁捕的节点?

发布日期:2020-01-11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3设置

(作者:宋志方)2020年的元旦刚过,“长江特有物种白鲟被宣布灭绝”的消息就占据了热搜前列(1月3日中国青年网),号称“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白鲟终于还是没能游入新的一年。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这样说。四年时间,倏忽而过,长江“大保护”已经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地群众的重视和拥护。可到今天,长江白鲟却依然倒在了2020年长江开始十年期全流域禁捕的节点上,这说明了什么?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取得的成绩固然不菲,但面临的问题,如怎样抓好长江“大保护”等,真不能掉以轻心。

“肚大腰圆腹中空,说起话来咚咚咚”这是儿童谜语“鼓”的谜面。可个别地方出台的长江“大保护”政策却也真的像个“鼓”——大而空。近日,笔者参加了一个在上海海洋大学召开的长江保护专题论坛。论坛汇聚了农业农村部长江办、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浙江省渔业经济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等政府、协会、科研院所、NGO组织的各方代表。论坛中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和长江流域11个省区市发布了有关长江保护的政策超过30条,在恢复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渔民转产等方面初显成效;但个别地方存在“制定的政策空泛”“补偿标准低”“社保政策不能落实”“渔民对政策满意度低”等现象值得警惕。笔者以为,地方出台的政策大、空,不受群众欢迎,有时候是水平问题,但更多情况下,还是态度问题。若只为了迎合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而不去认真调查研究,急忙出台政策,就容易导致这种“肚大腹空”问题的出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成功法宝。万里长江流经十余省市区,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人文观念都大相径庭。“大保护”不能搞一刀切,应认真调研,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政策。此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政策好不好,更体现在可执行度上。要做好工作就需要从细节入手,制定接地气、近民生的“小政策”,用“小、细、实”的涓涓细流汇成长江“大保护”的恢弘巨卷。

在事物的另一面,我们也要注意,制定地方“小政策”应符合长江保护的大方向。切莫私下有山头主义或小农思想,搞以邻为壑或者故意曲解上级精神的那一套,在地方税收、本地项目发展等方面,把小算盘打得震天响,计较着一时一地的得失,却背离了“大保护”的初心使命,终将得不偿失。要看到,新时代的今天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应高站位、有全局观地抓好长江“大保护”工作,勇挑重担、善于斗争,依靠群众、着手长远,在不息的奋斗中,交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智慧的,造福子孙、让人民满意、供世界借鉴的绿色发展答卷。

(来源:新民眼,2020年1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I4OTQxMQ==&mid=2650547243&idx=3&sn=6166681bc942c10cd8841d5d3ec0ba72&chksm=87c27947b0b5f051f05c452393175e07df6a7f2e60ffc3e1f0610df540a08168ce15e8190130&mpshare=1&scene=1&srcid=01147xf3xQZn0dOE3Vj33xvb&sharer_sharetime=1579004548129&sharer_shareid=f6420dc327b014466aaa9d1fadb384c6&exportkey=ARN%2Bd%2FcpTnBzwCbFAHAGsGU%3D&pass_ticket=PLCtid38pFKki9gxsLRoABQSOvorwfVozxr7CcTO5xiK9%2BYlF8lFzhi6xUcH6D3h#rd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