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搏浪天涯,国际履约,教书育人,发扬“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的劳模精神,做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践行者,本期介绍海洋科学学院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系全体教师。
海洋科学学院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系,简称海渔系,源于1912年建校时的渔捞科,1997年调整为海洋渔业系。具有捕捞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渔业资源学硕士点和博士点,1个水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全系现有专职教师33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3名,讲师8名,具博士学位25名,获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
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积极发扬劳模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
海渔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财政专项等项目,围绕渔业生物学与生态学、资源评估、渔情预报等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科研经费到账7000余万,发明专利30多个,专著60多本,软件著作权70余个。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5余项。
海渔系教师持续对三大洋重要渔业资源进行资源评估及管理策略风险评价、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了金枪鱼、鱿鱼、大拖、秋刀鱼四个技术组,通过设计开发基于环境因子的贝叶斯方法的状态空间剩余产量等多个资源评估模型,撰写了10多份资源评估报告和20多份政府咨询报告。目前团队已经逐步在IOTC、IATTC、NPFC和SPRFMO等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上取得突破,提高了我国在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中的配额,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在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争取了利益。
海渔系教师还开发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对三大洋重要渔业资源进行了渔情预报技术研究。研发建立了集3S(即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海况信息分析、渔捞日志采集、渔情预报等为一体的渔情预报系统,并实现全球的全覆盖,为提升资源探测与预报能力创造条件。十八大以来,团队共发布三大洋渔情预报周报400余期,远洋渔业产值从2013年的13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66亿元,产值增长了25.38%。
国际履约,据理力争,积极发扬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
海渔系教师代表我国参加了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渔业协定以及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履约会议。会议范围涉及公约谈判、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工作组会议、科学大会、执法会议和委员会大会。承担国家履约任务:培训并遴选国家远洋渔业观察员、执行渔捞日志和港口取样计划、分析汇总远洋渔业数据、定期参加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科学与法律磋商谈判、参与相关全球性组织会议(如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等,全面支持我国参与国际远洋渔业治理,维护我国远洋渔业合法权益。截止目前,海渔系教师团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渔业谈判共计316人次,涉及远洋渔业事务覆盖全球三大洋和南北两极海域。原校长乐美龙从1973年开始全程参加了第三次国际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及中朝、中越和中日的谈判,提出解决划界矛盾的最佳方案;原校长周应祺上世纪80年代参与中美渔业谈判,里程碑式提出中美渔业管理合作方案,参与中白令海狭鳕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谈判,全程参与筹建南太平洋渔业国际管理组织;原副校长黄硕琳从1992年开始参加《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协定》及中日渔业谈判。同时,团队富有成效地参与了我国加入的所有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会议以及相关全球性会议,一些教师担任了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管理或科学职务,如许柳雄、田思泉分别担任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的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及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的行政和财务委员会副主席;承办或主办了远洋渔业相关国际会议15场,增进了中外交流,扩大了履约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渔业领域的影响力,维护了中国的海洋权益。
海渔系教师们用科学武器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我国海洋权益,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我国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发展壮大到现在2000多艘远洋渔船的规模,总产值150多亿元,生产海域遍及三大洋、南极海域及4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向农业部、外交部等国家部门提交了咨询意见和建议报告近20份;培训、遴选、派遣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144人;完成国内港口采样40次等。在国际组织工作中,履约团队充分利用规则,在出席相关渔业会议和谈判,尽可能地向外界充分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团队成员面对争议,团队能始终坚持祖国利益之上,处处维护我国合法权益。
2017年,海渔系教师团队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6年,学科带头人陈新军获上海市优秀党员标兵,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19年,团队戴小杰教授获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陈新军获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教书育人,师德高尚,积极践行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海渔系教师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学生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团队成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增强,不仅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积极结合专业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课堂。团队成员所主讲的课程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导论、渔业资源经济学、渔情预报技术、渔具理论与设计学、航海英语和R语言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等,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10人之多。团队成员编写《大洋性竹筴鱼》《渔具理论与设计学》《世界金枪鱼渔业渔获物物种原色图鉴》《海洋渔业技术学》等二十多部教材。
关心学生成长成材,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如团队负责人陈新军教授,尽管科研工作繁重,但是他仍然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对学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平时周末不休息,寒暑假坚持工作。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SCI等学术平台上发表论文70余篇。团队其他老师也都十分关心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积极推荐学生到国内外相关企业工作,鼓励、推荐优秀的研究生赴海外学习,在经济上予以援助,在科研上予以指导,在生活中予以关怀。在人才培养上,海渔系教师们仅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外交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在过去的五年,共推荐了20余名学生到国际渔业组织任职。每次开国际会议都带年轻老师、学生参加,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孜孜不倦,艰苦奋斗,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信念坚定,以国家利益为己任……这些,都在海渔系老师身上体现的非常充分,他们在践行劳动精神的路上不懈怠,不推脱,一直在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