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专家共话大保护:长江禁捕的长效机制要落实在“人”身上

发布日期:2020-09-0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8设置

(本文作者: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 徐忠)

长江禁捕工作事关中华民族的千秋大计,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战略部署。长江禁捕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美丽的、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江。禁捕工作做不好,我们的发展就会回到老路上去,结果是长江环境破坏,生物资源衰退、灭绝,不宜人居。因此,一切的禁捕工作都要围绕“人”来开展,围绕“人”来做文章。

首先,长江禁捕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禁捕工作中来也非常重要。我们保护长江,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地利用和享受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因此,保护长江,推动长江禁捕工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社会各类组织和人民群众也要积极参与进来。政府的行政工作推动可以让禁捕工作很快见到实效,但要让禁捕的实效产生长期效应,必须要对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鼓励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长江禁捕宣传、长江渔业资源管理、长江禁捕监督的工作中来,形成相关组织参与,全民积极响应的长江禁捕工作局面,从而避免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情况出现。

其次,需要在本地区层面和跨地区层面协调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调动各方资源推进禁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行动起来,把本部门的精兵强将派遣到禁捕工作岗位上。长江禁捕不仅是渔政部门和渔业相关工作者的事情,也是财政部门、人社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些部门的工作也关系到禁捕工作的成败。因此,各部门之间要紧密配合,制定定期报告和协调的工作会议制度,做到有计划、有响应、有合作、有效果。相邻省市的业务部门之间也要开展“长江禁捕联合工作会议”,协调相邻水域的管理、执法等工作,堵塞执法盲区和漏洞,避免出现“两不管”的情况出现。

再次,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引领禁捕工作。用这一理念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养老扶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22号两会上的讲话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要求“从人出发,以人为依归”。禁捕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渔民。渔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劳动技能和社会资源相比一般的农民较为欠缺,社会信息更为闭塞,少数渔民甚至长期居住在船上,与世隔绝。要做好渔民的转产转业、养老扶助等工作更为不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而解答这道考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以渔民的利益为依归,把渔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各级部门需要深入基层,建档立卡,切实掌握渔民退捕前和退捕后的转产转业动态变化,了解渔民的实际困难,制定应对之策。各级政府要发挥智慧,借鉴在“精准扶贫”和“土地征收”等工作中的“包户包村”等办法,做到退捕有方向,退捕有出路,解决渔民退捕的后顾之忧。

最后,对参加禁捕工作贡献突出的同志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褒奖,让所有参与禁捕工作的人员把禁捕工作当作光荣的事业来做。建议各省市设立“长江保护突出贡献奖”“长江禁捕工作积极分子”等奖项,并作为评优晋升的一项条件。适当的时候可以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级的奖项,形成正面的激励制度。此外,可以为参与一线禁捕工作的同志购买补充保险,对由于参加禁捕工作导致负伤、致残等情况的,要在补偿金方面给予充分体现,对其家人给予适度的补助或工作安排,对其子女教育给予适当的照顾。

(来源:农民日报,2020年9月9日,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14281&cId=0&we-media=1&fromFlag=2)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