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系列报道之八:百年海大初心永驻,渔业履约使命相传

发布日期:2020-10-15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43设置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灿烂的海洋文明,海洋对于中国有广泛的战略意义,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在世界海洋生物资源中,公海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远洋渔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优质动物蛋白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是国家重要的蓝色粮仓,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服务国家外交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管辖范围几乎已涵盖全球三大洋和南北极等海域,涉及所有经济鱼种。在“存在即权益”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扩大资源份额、提升国际渔业治理中的话语权的进程举步维艰。

百年海大自创校伊始,就注入了为国“护渔权、张海权”的使命。创校先贤、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提出“渔权所至,海权所在也”的主张,也成为上海海洋大学一贯秉承的创校使命。由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我国于1985年开始了海洋渔业的战略调整,从近海向远洋进发,发展远洋渔业。在此背景下,上海海洋大学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主管部委的组织下,成立了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建立了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开展远洋渔业履约的相关研究与服务支持工作。

自成立以来,履约团队从最初的寥寥数人不断壮大,现在已发展到核心人员24人,支撑人员近20人的规模;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开始,连续几十年代表我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渔业协定以及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履约会议,范围涉及公约谈判、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工作组会议、科学大会、执法会议和委员会大会。同时承担形式多样的国家履约任务:培训并遴选国家远洋渔业观察员、执行渔捞日志和港口取样计划、分析汇总远洋渔业数据、定期参加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科学与法律磋商谈判等,全面支持我国参与国际远洋渔业治理,维护我国远洋渔业合法权益。

截止目前,履约团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渔业谈判共计316人次,涉及远洋渔业事务覆盖全球三大洋和南北两极海域。原校长乐美龙从1973年开始全程参加了第三次国际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及中朝、中越和中日的谈判,提出解决划界矛盾的最佳方案;原校长周应祺上世纪80年代参与中美渔业谈判,里程碑式提出中美渔业管理合作方案,参与中白令海狭鳕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谈判,全程参与筹建南太平洋渔业国际管理组织;原副校长黄硕琳从1992年开始参加《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协定》及中日渔业谈判。同时,团队富有成效地参与了我国加入的所有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会议以及相关全球性会议。先后有10余位教师担任了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管理或科学职务,如许柳雄、田思泉分别担任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的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及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的行政和财务委员会副主席;承办或主办了远洋渔业相关国际会议15场,增进了中外交流,扩大了履约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渔业领域的影响力,维护了中国的海洋权益。我国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发展壮大到现在2000多艘远洋渔船的规模,总产值150多亿元,生产海域遍及三大洋、南极海域及4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

2017年,团队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8年,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团队核心成员戴小杰教授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团队带头人陈新军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在坚持创校初心开展远洋渔业履约科研与服务的同时,团队始终把育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践行张謇先生“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的国际化理念,将为国“护渔权、张海权”的使命始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科研与服务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团队成员所主讲的课程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业导论、渔业资源经济学、渔情预报技术、渔具理论与设计学、航海英语和R语言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等,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团队成员编写了《大洋性竹筴鱼》、《渔具理论与设计学》、《世界金枪鱼渔业渔获物物种原色图鉴》、《海洋渔业技术学》等二十余部教材,累计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10人之多。

百年海大,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依托学校水产学科优势,整合海洋、食品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底蕴、开阔国际视野与浓厚中国情怀的人才,在国际舞台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提出中国方案。

自2013年选派学生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开始国际组织实习工作起,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截止2019年学校共28人前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RMLR)、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和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共6个国际组织开展实习生项目(2020年共计15名实习生由于疫情原因待派出)。学校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市教委“上海市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2018年获批人数上海市排名第6,占比6%,2019年获批人数排名第4,占比翻倍达到12%。2020年8月学校获批成为首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

1917年10月,学校首次组织学生乘坐学校首艘实习渔船“淞航号”出海赴日本开展实习和调研。2019年10月,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顺利完成为期12天的“亚洲校园”访问韩国暨渔业生产和航海实习项目,这也是“淞航号”自2017年建成以来首次学生渔业生产和航海实习项目。百年栉风沐雨,学校由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成为了现在的国家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由小型实习渔船,成为了现在的3000吨级的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百年薪火相传,不变的是学校为国“护渔权、张海权”的创校初心,是学校从海洋走向世界,从海洋走向未来的永恒使命。一代代海大科研人员和学生,必将在为学校的发展、行业的崛起和国家的强大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

(供稿:科技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