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察:“蟹王”657.7克,“蟹后”426.1克!全国2500只河蟹在沪角逐“奥斯卡奖”

发布日期:2020-10-2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61设置

上海河蟹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10月27日,一年一度的全国河蟹文化盛宴再一次在上海拉开帷幕。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四届蟹文化节暨2020“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举行,向上海广大市民和全国消费者又一次呈现大闸蟹盛宴和文化大餐。

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百余家单位选送的近2500只河蟹将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的一年一度 “奥斯卡奖”,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其中,“蟹王”657.7克,“蟹后”426.1克。在今年的河蟹大赛中,还同期举办河蟹产业论坛、河蟹文化趣味活动和蟹文化展。

今年,上海参赛河蟹达27家,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涵盖上海崇明、松江、宝山、浦东、青浦、金山等所有上海养蟹区。目前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今年,上海河蟹产业呈现出规格更大、品质更优、效益更好的可喜特点,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但由于受养殖容量限制,上海本土养殖商品蟹的面积有限、产量有限,市民想吃本土大闸蟹还需早点行动。

专家表示,我国河蟹产业经历“大养蟹”到“养大蟹”的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养名蟹”的新阶段和新发展时期。在养殖过程中更加注重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更加注重河蟹优质种质应用,更加注意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实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养殖产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走科技养蟹、质量兴蟹、绿色强蟹、品牌促蟹的新型发展之路,推进河蟹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养大蟹”进入“养名蟹”的发展新时代,广大消费者将能享受质量更好,价格合理的名品大闸蟹。

2020年,为响应环保要求,全国湖泊河蟹养殖退出了历史舞台,池塘养蟹成为了河蟹产业最主要的支撑者,稻田养蟹等也取得了较好发展。我国池塘养蟹在经历约30年的发展后,在全国已建立了多种河蟹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特别是近两年,全国各地积极实施河蟹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蟹池塘绿色养殖蓬勃发展,养殖环境优美、养殖过程清洁的河蟹绿色养殖方式在全国各地兴起,为保障河蟹这一“舌尖上的安全与美味”提供了强大保障。

(来源:劳动观察,2020年10月28日,https://www.51ldb.com//shsldb/ms/content/017569fd580ac001d0c75db4be7427e2.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