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于2017年成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充分发挥学院特色优势,构建“两山”理论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引领下的实践育人体系,厚植”绿水”情怀培养“绿色”人才,打造“爱绿、护绿、造绿”的三全育人品牌。并培养了大量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综合素质优良、实践能力突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者和美丽中国守护者。
2020年10月17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上,上海海洋大学荣获“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公告》中,上海海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薛焱的《MBR工艺改建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初步工程设计》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称号。那么这样优秀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
着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在2020年以培养“绿色人才”作为目标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创新型训练等四个层次构成的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学院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并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加快了生态环境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和平台进行实践活动。
依托学科竞赛,提高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竞赛,引导学生们在创新思想上的碰撞,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今年的第五届汇创青春(环境设计类)因为疫情影响,比赛形式变为线上评审,时间紧、任务重这加大了学生们的压力,对此,学院在赛前安排了答疑会议,很多导师亲临现场,为参赛的项目出谋划策,帮助参赛选手冲击最后的比赛。正是通过校方提供的这次比赛的机会,极大地拓宽了参赛选手们的知识面,这为未来的科研道路打下基础,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获得了极大的收益。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厚植绿色意识
培养人才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为此,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开展了许多暑期实践活动。学院邀请了知名校友为学生开设讲座,举办生态环境科研论坛及报告会;组织优秀学生采访业界校友,便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业内行情,尽早地规划未来发展道路。此外,学院还开展“低碳生活,有你有我”垃圾分类主题宣讲,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活动,贯彻垃圾分类的准则,厚植学生们的绿色意识。
由于今年的疫情,海洋与生态环境学院的授课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未来,学院将会进一步研究“线上+线下”实践育人教学模式,针对在线教学研究新方法、新途径。学院也将会与更多的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究合作,加快基地建设,挖掘教师和校友资源,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将这一实践育人的体系贯彻到底,推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的“三全育人”发展道路。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彭自然老师提到今后将会继续推行“五位一体”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模式,加大大创学科竞赛支持力度,培养创新实践型绿色人才,同时也会通过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还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最关键的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