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带一路”环南极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1-01-26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11设置

近日,海洋科学学院朱国平教授申报的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环南极“一带一路”国家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合作框架构建项目获批,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项目的资助,显示了学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一带一路”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国际合作基地框架建设卓有成效。

在此之前,朱国平申报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双边学术交流活动项目“中国-澳大利亚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国际交流中心“2020年中国—新西兰科学家交流计划”项目(双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中-新南大洋生态系统监视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海市科委外国专家局一带一路项目——“一带一路”环南极国家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合作框架构建项目等均已获批资助,标志着学校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初步完善,国际合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上海海洋大学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合作格局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极地,尤其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国际合作,邀请包括澳大利亚南极局(AAD)、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UTAS)、澳大利亚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联合研究中心(ACE CRC)、澳大利亚科工局海洋所(CSIRO Marine)、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NIWA)、阿根廷国家南极研究所(IAA)、日本东京海洋大学(TUMSAT)、国际南极研究所(IAI)、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等研究机构和大学以及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等国际管理组织知名学者来校交流,推进极地研究合作与人才交流和培养。与此同时,学校科研人员受邀参与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西兰、美国等国极地科考,派遣青年人才前往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分校、美国欧道明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知名南极研究机构学习或实习,加强对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动态与养护、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其中的典型工作包括:与美国欧道明大学量化渔业生态学中心(CQFE)、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与极地研究所(IMAS)等单位合作对南极电灯鱼生活史过程有了创新性认识,相关成果在国际海洋学顶级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上在线发表;与德国AWI所暨亥姆霍兹极地海洋研究中心、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PML)、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南极调查局(BAS)、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与极地研究所(IMAS)、澳大利亚南极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科学中心(SWFSC)等研究机构合作,探讨南极磷虾基础生物学、生态学及其渔业管理等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相关成果在《自然》(Nature)今年推出的新刊《Communications Earth &Environment》上在线出版,并以研究背景报告的形式递交给CCAMLR审议,从而推动南极磷虾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渔业管理;与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美国欧道明大学(ODU)、日本国立远洋渔业研究所(NRIFSF)、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NHN)、南非农林渔业部(DAFF)、韩国国家渔业科学研究所(NIFS)等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南极犬牙鱼环南极种群结构研究,相关成果已形成研究报告递交给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讨论,支撑该组织对南极犬牙鱼资源的养护及其渔业的管理;领导并联合澳、新、日以及我国等多个南极研究机构完成全球首次南极磷虾环南极夏季并行调查;与东京海洋大学以“深海・南北极海域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为主题举办联合研讨会,巩固了两校科研人员的极地国际合作;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就南极海洋生物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达成协议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已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乌克兰国家渔业与海洋生态研究(IFME)、波兰国家海洋渔业研究所(NMFRI)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签订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合作研究谅解备忘录,以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国际联合调查,深化对相关关键科学问题的认知。

上海海洋大学将进一步依托现有国际合作基础,以学校极地研究中心为平台,以环南极“一带一路”国家为纽带,拓展并巩固与南极研究强国知名研究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支撑我国参与南极治理,为我国“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和“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海洋科学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