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产养殖中的海大智慧(二):一生钟情鱼类学

发布日期:2021-08-18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76设置

孟庆闻,鱼类学教授,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曾任上海水产学院院长,中国水产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亚洲水产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和上海市副主任委员。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中国鱼类学界,如果提起孟庆闻,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朱元鼎的弟子,孟庆闻长期从事鱼类学形态解剖和分类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9本,水产高校统编教材3本,译著1本,发表论文28篇,合著有《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灰星鲨的解剖》《白鲢的系统解剖》《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福建鱼类志》等。其中《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一书,是她与导师朱元鼎一起,通过软骨鱼类内部解剖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软骨鱼类分类系统。这种对软骨鱼类高级器官的研究不仅在鱼类进化理论方面是一个超越前人的突破,并且对鱼类形态学、分类学以及进化理论方面都有着广泛影响,得到国内外鱼类学界好评。该书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另外《鱼类比较解剖学》在1992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

一生钟情鱼类学

2006年6月2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科院院士张弥曼与张江永合作的文章,题为《中国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的七鳃鳗化石》。该化石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孟氏中生鳗 (Mesomyzon mengae)。其属名表示它生活于中生代,种名则是献给孟庆闻的,这是对孟庆闻为鱼类学所做杰出贡献的又一次肯定。

孟庆闻主要师从蜚声海内外的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朱元鼎。伍汉霖、苏锦祥、金鑫波、宋佳坤、罗云林等我国著名鱼类学家都曾在朱元鼎门下学习或做研究。其中,孟庆闻和宋佳坤是少有的女性鱼类学家。孟庆闻得到朱元鼎的悉心指导,因而承袭了朱元鼎孜孜以求的学术态度及爱国荣校精神。

孟庆闻为人谦虚,不喜欢张扬,对名利无所欲求,总喜欢默默无闻的工作。她以一种充沛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着她自认琐碎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所谓零碎工作的日积月累,使她为中国鱼类学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初我国的各项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孟庆闻因陋就简、津津有味地投入到鱼类学研究。她为了自己热爱的鱼类学,为了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发挥才智的场所,她先到上海水产学院跟随朱元鼎学习鱼类学,后决定从华东师范大学调到上海水产学院担任朱元鼎的助手。因为她热爱,所以她来了。她一门心思扑在鱼类研究室,孜孜不倦地解剖、分析标本,研究、整理文献,一呆就是将近40年的春秋冬夏。

淡泊名利、全心为学

孟庆闻在研究室“说话少,做事多”。她好像有永远使不完的精力、用不完的热情,整天就是默不做声地做学问。孟庆闻认为,与其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她一生淡泊名利、全心为学的作风,在学术界广为称道。有件事很多人不能理解。当时中国科学院刘健康院士和张弥曼院士想联合推荐孟庆闻为当年新增院士。这是很多学者求之不得的崇高荣誉,也是众多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学术称号,甚至不乏有人为成院士而费尽心机,为此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可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孟庆闻放弃了这个机会。她谦虚地认为自己条件还不够好,难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所以她坚决推辞,说还是把这个机会留给那些更优秀的人吧!这件事在鱼类学界为众多学者津津乐道。

200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为《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的专著。该书是以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为第一作者,孟庆闻为第二作者出版的。其时朱元鼎已经过世15年了。《中国动物志圆口纲软骨鱼纲》是建国以来对该领域研究所作最为系统的总结,也是研究中国软骨鱼类的重要参考资料,有着很高学术价值。孟庆闻把她与恩师朱元鼎的多年研究成果作了精心总结,呕心沥血花费数载春秋终于在2001年写成此书。按照常理,孟庆闻作为该书第一作者无可非议。但是孟庆闻对老师朱元鼎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定稿时她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者应该是她的老师朱元鼎,因此毫不迟疑地把朱元鼎列为第一作者。

(供稿: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