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奋进新征程”之十三:打造特色一流专业,创内涵教育发展

发布日期:2021-11-15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5设置

“十三五”期间,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动员全院党员和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过去五年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特色”与“一流”为指导,围绕建设水产一流学科主干学院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学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强基铸魂 擎旗奋进

“十三五”期间,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文件精神,通过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较好发挥了党委在学院事业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党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一流学科积极谋划发展大局,促进学院改革发展,促进学院凝聚力提升,着力抓支部书记和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保障。水产种质与育种系党支部、水产营养与饲料系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样板支部,水产营养与饲料系党支部和生物联合党支部获批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学院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任务。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树典型,抓亮点,“讲好水产故事”。亚东鲑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受到上海市脱贫攻坚专项奖励。

“十三五”期间,水产与生命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质性启动了水产类卓越(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卓越教改班。先后申报并获批了水产养殖学本科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专业(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建设、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领计划和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卓越水产养殖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和输出”等省市级教改项目。专业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了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稳定本科生教育,修订完成了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的占比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学和生物科学专业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接新农科建设,积极启动新农工建设项目。学院获得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上海市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得2项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水族科学与技术和水生动物医学2个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一,水产养殖学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二。

齐头并进 硕果累累

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在滨海科教基地建设了2个实验室,基本满足短学期水产类学生认知实习需要,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楼建设了预约式开放共享的创新实验平台,完成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显微镜的更新及显微镜智能借用系统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显微镜的使用及管理效能,为后续中心信息化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完成了学院教学档案室的改造。教材和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承接了13本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主编任务和11本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主编任务。注重思政引领,课程思政全覆盖。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完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12项,其中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获得上海市级一流线下课程2门,申报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2门。完成在线课程建设9门。获批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门。积极开拓国内实践实习平台建设,举办全国大学生第四届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获得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新增并签约了了华大基因、大北农、正大集团、透景生命、药明生物等紧密型的实践实习基地。分别与华大基因学院合作开展“2.5+1.5”模式的“水产/海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与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合作开设“大北农神爽班”;与正大集团合作,组建“正大班”,为后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很好的平台。生物科学专业加入全国生物科学野外实习联盟。

海外合作交流有序推进,构建了多层次的中外合作教学项目,先后与荷兰泽兰德大学、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JAMES COOK 大学、亚洲理工大学等海外机构开展了基于学分互认的双学位项目,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开拓了2个海外实习基地并派出学生开展为期3月的生产实习。先后开展了3批次的一带一路培训班。与加纳发展学习大学达成了合作开展水产养殖学专业2+2的联合办学项目意向。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资助优秀学生,增设了大北农神爽奖学金、蒂腾英才奖学金、沪宝卓越班奖学金。招生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本科招生数稳定在310人/年,在校本科生1316名。改革招生途径,生物科学类专业连续4年参与上海市春季招生,同时招收专升本和插班生。本科生源质量和一志愿率有较大的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水产类专业考研和出国升学率为:2017届33.40%,2018届33.93%,2019届为47.52%,生物类专业考研和出国升学率为:2017届28.51%,2018届34.01%,2019届为32.97%。具有海外游学实习留学或国内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达到1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构建以教学投入和教学成果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教授、副教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 100%的参与指导,教授和副教授 100%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专任教师100%参与学生创新实践指导,100%的学生受到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本科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逾200多人次。2016年在上海市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学院共有5项目分获金、银、铜奖,其中2个项目推荐参加国家级挑战杯比赛。获得全国大学生水族造景比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夺得了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2017年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竟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5项;获全国大学生第四届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三等奖1项、第十五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第十五届陈嘉庚杯青少年发明家(上海)一等奖1项、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三等奖1项。2018年全年获得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12项,省市级奖项5项。2019全年共有867人次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比赛,79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29项,83人次获得上海市级奖项17项,学生发表论文30篇,获得专利19项。

勇担使命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依托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上海市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打造一流专业,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教育部水产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我校在水产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在全国同行中发挥引领作用,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等专业在国内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在国内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二;主导修订了教育部水产类本科专业质量标准;承担研制水产类专业三级认证标准。注重课程德育功能发掘,作为水产学科主干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水产养殖学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已获得国家级金课1门,申报中金课5门,已获得上海市金课5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6部。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华大基因、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正大集团分别构建了基于加强学生创新研究、实践技能和领导力培养的水产/海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大北农神爽班和正大卓越班。开设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课,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深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创成效进一步凸显,学生获创新创业国家级奖项20人次,省部级奖项313人次。在卓越班开设本硕贯通课,加强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本科生出国留学比例提升到45%,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改善。

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规模稳步增长,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270人,博士研究生126人。新增生物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完成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农业硕士专业(渔业发展领域)学位点的自我评估。新增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27名,研究生导师总人数达到9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占97%、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占71%。修订完成2019版水产养殖、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硕士留学生培养方案4个、博士留学生培养方案2个,完成上海市教委“水生动物繁殖与育种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制订《2016年水产与生命学院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和修订完成《2017年水产与生命学院关于接收全国优秀推免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励办法》。优化博士研究生生源和生活待遇,制订《关于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助学金的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开展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推进亚洲校园计划20门全英语专业课程的建设以及水产养殖学硕士研究生3门全英文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举办中欧水产养殖博士研究生国际研讨会、上海海洋大学与长崎大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首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葡联合培养创新型研究生项目”。

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分别达到488人和37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190%和147%,目前在校人数达到1396人。水产养殖专业的第一志愿率从2016年的65.38%提升到在2018年之后的100%,渔业专业的第一志愿率由2015年的10.52%提升到2020年的40.41%,生源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19年,已招收留学生53名(其中博士26名、硕士27名),是“十二五”期间总招生人数的4.08倍。出国参加亚洲校园计划、日韩交流项目、中日研究生联合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累计34人次,与美国奥本大学、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5名。在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市“互联网+”大赛、“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奖14项。2016年和2019年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6篇、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6篇。2016-2019年毕业研究生1408名,授予学位1352人。

瞄准水产学科世界前沿,开展高水平基础和产业应用研究,提升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以水产与生命学院为主的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从2015年ESI的第869位到2017年11月为第780位(入选机构前70%),提升至到2020年1月的第644位(入选机构前50%);学院对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ESI排名贡献度,从2016年的76%提升至2019年的88%。2019年5月,我校农业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特别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方面进步明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重点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重点专项1项课题5项;基础研究实力得到充实,近四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其中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产优秀青年项目1项;2016-2019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7亿元;科研成果获得重大突破;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459篇,其中SCI论文649篇(含校SCI),国际合作SCI论文超过10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累计授权专利156项,其中国内授权发明专利97项,新增国际发明专利2项;审定新品种3个;累计科研获奖20余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1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神农一等奖1项,首次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出版专著20部。

国际学术合作进展迅速,服务国家战略成效显著。主办和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能力显著提升,主办 “世界华人虾蟹大会”、“国际华人内分泌学家大会”、“中国-东盟水产教育院长论坛暨水产高等院所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和第三届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海洋生态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开展10期元鼎讲坛和多次水产一流学科学术报告。国际学术合作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中葡、中国-东盟、中澳、中日国际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其中,中葡国际合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葡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各1项,新增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一个,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培养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人才、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等省部级人才等多人次;中国-东盟合作取得新进展,多次组织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聚焦“海上丝绸之路”水产科教领域,开展水产技能培训,建立马来西亚海外技术转移分中心;中日合作,学院与日本长崎大学水产环境科学综合研究科合作首次获批科技部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进一步强化学术交流。

振兴乡村 服务社会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国家中西部精准扶贫,学院负责的“在贵州铜仁、遵义和陕西延安地区推广稻田养蟹和河蟹养殖技术”、“在西藏日喀则进一步完善亚东鲑养殖、加工技术及推广”等多项任务入选我国农业部《2017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在西藏亚东开展亚东鲑资源保护与开发,使亚东3个乡镇、156户、442人脱贫,其事迹于2018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当天在教育部网站刊登;每年主办全国河蟹大赛、承办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每年继续实施“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项目,先后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川、山东、陕西、广西、河南、辽宁、福建、广东、云南、青海、西藏、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渔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术培训30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超万人。

平台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院现有省部级以上科教平台1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引进葡萄牙国家海洋实验室联盟主席(国家QR计划)、上海市QR计划入选者等来校工作,组建国际化团队,支撑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水域环境等领域的能力逐步凸显。新增获批建设“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平台。在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世界一流科研平台体系。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访问葡萄牙期间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的中葡要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的号召,参与中葡两国政府间交流对话,中葡双方合作共建国际合作平台,连续三年举办三届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术年会,2018年会中国驻葡萄牙大使蔡润先生发来贺信。依托该平台,我校与葡方联合申报的“鱼类免疫在极端环境下的进化”成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解析贻贝属免疫组库”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中葡合作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领域优秀青年、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和上海市扬帆学者,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连续3年组织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赴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合作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201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同解时代命题共谋发展大计》的整版特别报道肯定了中葡在海水贝类的务实深入合作。

深化人文内涵建设,传承办学精神传统。以校史、校训和传统学科史为基础,深化人文内涵建设,完成上海海洋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生命学院项目申报,出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史》等文化专著4部,完成《我的水产人生-王武教授》等纪录片5部,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史撰写、2部《我的水产人生》视频制作中。学院注重发掘学院水产文化积淀,协助拍摄朱元鼎大师剧,以学院帮扶台湾养蟹为原型的《爱的邂逅》被拍成了电影。整理编写专业史。连续开展蟹文化节,形成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台湾等地全国河蟹产业界的一年一度 “奥斯卡奖”品牌活动。

优化品牌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进一步推进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示范作用,开展校级品牌活动和鱼文化节、元鼎讲坛等学院特色活动,引领全体学生,共建优良学风、传承优良文化。依托品牌项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策划“不忘初心,鱼你同行”迎新生晚会;举办“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摄影、征文活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学院传统特色的“鱼文化节”(2002年创办)、“名师面对面”(2012年创办)、“校友面对面”(2012年创办)的文化品牌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才艺大赛、品读海大、迎新晚会、运动会、新生歌会、爱国剧比赛等。规范社团建设,提升社团育人功能,积极改进观赏鱼爱好者协会和海帆创新创业俱乐部2个重点社团,成立海大水族创客工坊,鼓励全校对水族造景有兴趣的师生在工坊内进行创意的演示和实物搭建,提升创意向实物转化的可行性。

聚焦和对接水产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重点专项“重要养殖生物对典型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和生理生态效应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多篇有关新抗冻蛋白起源和进化的论文,吸引了葡萄牙和美国等多个著名实验室合作,获得中-葡联合基金和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项目支持,成果获得2019年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首次完成了褐牙鲆全基因组解析并揭示了光传导通路调控变态过程眼睛移动和体色左右不对称建立的机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有力推动了牙鲆基因组育种的发展,表明比目鱼类变态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海水贝类与环境互作方面,世界上首次系统解析了化学信号调控贻贝幼虫附着的分子机制,在贝类幼虫附着生物学领域走在国内前沿,获得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海洋大学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在生物领域国际顶尖期刊Genome Research和PLoS Biology分别发表创新性成果,揭示了组蛋白变体H3.3与多蛋白复合物NuRD在染色质活跃区域的相互作用,解析了一种新的动物吸引异性的策略。水产基础生物学的科研成果,促使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ESI排名从2018年1月的第778位,提升2019年7月的第669位,排名提升幅度超过100位;同时,2019年5月农业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行列,表明学校水产基础应和用研究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

水产种质资源创新和高效生态养殖方面,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草鱼种质资源和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等6个岗位科学家团队和上海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个首席科学家团队。持续开展水产遗传育种,建立新品种及优秀种质评价技术,制订《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等国家水产行业标准规范。获批三角帆蚌和缢蛏水产新品种2个。首次完成三角帆蚌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构建草鱼、团头鲂和三角帆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获得草鱼生长性状和营养成分显著相关的QTLs,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育种奠定基础。在国家重大课题承担方面取得新进展,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华神农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绒螯蟹等营养饲料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领域开创新局面,创立和推广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与模式。创建大水面保水渔业技术体系,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虾类养殖方面,开展虾类的高密度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高产高效循环水养殖系统集成与优化、循环水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等研究,创建高效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体系,在国内居于前沿地位。

水产科技服务国家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一直是学校水产学科的光荣传统,从上世纪60年代的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攻关起,学校水产学科均在国家水产产业的产业关键转型期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学科依托于学校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水产育种与种苗工程、水产饲料与精准投喂、水产病害与综合防控、水产环境与优化调控等产业共性技术方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已构建起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为代表的成果转化与应用队伍,现有国家岗位科学家9人、上海市首席科学家2人,还有近100名在产业上具有影响力的专任教师,每年向养殖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上千条,2019年学校亚东鲑鱼产业化团队的“一条鱼带动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1个典型项目第一名;已形成具有特色的成果转化与应用模式,建立的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技术推广与应用品牌已连续运行了15年,形成“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研究生”为服务主体、“定期驻点+不定期走访”为服务形式、“推广站+养殖户(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机制,累计服务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80余个县市,服务农户达5万余户,由中国水产学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举办的2019年全国水产科技活动周活动,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和推广应用,罗非鱼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坛紫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及深加工技术,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4个成果获全国渔业科技50项标志性成果。

水产学科始终把国际化程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通过与61所国际高校与研究机构合作,着力打造国际联合实验室类、国际游学类、国际会议与培训类国际交流特色项目,推动了本学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构建起多维度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显著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已主办一批国际论坛和国际培训与认证,连续2年主办FAO稻渔综合种养国际论坛,参会人员覆盖23个国家500余人次,主办以“南太水产养殖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第一期“中国-加纳罗非鱼养殖技术”国际培训班培训为代表的国际渔业培训班3期,培养国际水产人才200人;已引进一批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通过柔性引进、全职引进等方式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上海海洋大学QR计划Adelino教授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国际联合科学研究方面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合作获批2个国际合作项目,“一带一路”中葡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获得上海市立项,2020年春节前赴京参加李克强总理与在华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

(供稿:水产与生命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