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1):传承弘扬“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的时代意义

发布日期:2023-12-06 责任编辑:刘源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34设置

编者按: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切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独特资源,更是“两个结合”在办学治校中的生动诠释。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海洋大学111年来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批又一批海大人系向海图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顺应国家战略变迁、产业发展演变、高等教育改革等历史脉络,写就百年学府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大文章”。为此,上海海洋大学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专栏,凝练建校111年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海大校园文化精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书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的有机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独特资源,更是“两个结合”在高校办学治校中的生动诠释。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大学精神经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大学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推动力。在构建精神文化高地、推进教育强国和社会文化进步方面,大学应发挥主体作用,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海洋大学校训:勤朴忠实

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提升,对于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广大师生精神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校训为代表的大学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更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它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载体。

 上海海洋大学于1912年建校,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及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等创建。学校建立之初就肩负着维护海权、发展民族实业之使命。1914年2月8日,校长张鏐宣布了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上述教导是日后校训“勤朴忠实”提出的基础。

如今海大校训“勤朴忠实”,不仅言简意赅,精神风骨鲜明,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成为学校师生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题词:“勤朴忠实,教书育人”

“勤朴忠实”的内涵

“勤”,即劳,出力。关于勤字,《论语·微子》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汉代孔臧《与子琳书》有: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就是说获取一定来自逐步的积累,勤奋才能收获得多。要有满腹经纶,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勤奋。

“朴”,本指树皮,亦指未经加工的木材,论衡·量知即有“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朴,又有敦厚、质朴之意,陆机《羽扇赋》即有“创始者恒朴,而饰终者必妍。”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朴”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道”。

“忠”,忠的字义有很多,但其最基本的字义是“尽心竭力”。《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玉篇》解释为:直也。 《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 《传》:事上竭诚也。“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如“志虑忠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实”,与虚相对而言。《说文》:实,富也。《小尔雅》:实,满也,塞也。《墨子经上》:实,荣也。《广雅》:实,诚也。实有几层意思,一是充满:实心、充实、虚实。二是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实话;实际、实践、实体、实情、实施、实事求是、名实相符。三是植物结的果:果实,开花结实。四是富足:殷实,富实。

百十年“勤朴忠实”精神的传承

在百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上海海洋大学一直将“勤朴忠实”之精神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中,将“勤朴忠实”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海大10万多名师生校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教学、学习及工作中,传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对海大历史、海大的发展愿意浓缩于“勤朴忠实”这个最大公约数,成为海大精神的“名片”。

军工路校区校训照片

在勤、朴、忠、实四个字中,勤是基础,虽有满腹经纶,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勤奋。朴是本质,敦厚、质朴,是海大精神的本质属性。忠是过程,只有尽心竭力的过程,才能达到彼岸。实是灵魂,贵在真实,贵在实践与行动。

 

学海路校区校训照片

在“勤朴忠实”精神指引下,学校根据办学特点,努力构建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校风学风,谱写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史和爱国史。尤其是更名、临港办学15年来,海大师生凝心聚力再出发、谋海济国创一流,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创优势、以实干创业绩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新道路,形成了在中国大地和世界的大洋大海培养英才的教育新模式,开创了一线求学问、实践出真知的科研创新新范式,丰富了以海洋、水产和食品为主干的学科新内涵。学校美誉度持续攀升,社会贡献度日益增强。 

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时代意义

临港校区校训照片

2004年2月19日,时任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叶骏阐述校训精神。叶骏同志指出,勤,就是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奋,反对怠惰。“业精于勤,荒于嬉”。唯有勤奋,才能不断进步。朴,就是质朴,做人求真,多做少说,反对奢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唯有求真,才能更有成效。忠,就是忠诚,忠于祖国,忠于职守,反对虚假。“天下为公,社稷为重”。唯有忠诚,才能众志成城。实,就是求实,重视实践,讲求实效,反对空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唯有务实,才能心想事成。

校党委书记王宏舟对校训精神的传承弘扬也提出了新要求。“勤”就是要勤奋拼搏,不断勇攀一流;“朴”就是要不忘本色,始终淳朴为民;“忠”就是要爱党爱国,胸怀国之大者;“实”就是要务实求真,勇于开拓创新。

临港校区行政楼校训照片

我们今天传承弘扬“勤朴忠实”校训精神,必须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加坚守敦厚、质朴的传统,更加尽心竭力地学习、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创新与行动。勤奋,来不得半点懈怡。学校的建设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勤奋地斗志,才能在新的百年,开创新的辉煌。敦厚质朴,就是要反对浮华、奢华。求知之路,来不得半点虚浮。尽心竭力,就是要反对敷衍了事、敷衍塞责。注重实践、创新与行动,就是反对纸上谈兵,贵在行动,勇于创新。

110多年前,有识人创办学校,是为维护海权,重视海防。张謇还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今天,学校不但要“实业强国”,还要积极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为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学,需要继续遵循先辈的教导,将勤朴忠实的精神,用到学校的建设之中,用到学校的管理之中,用到学生的教育养成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 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海大的“学科自信”。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作为新时代大学教师,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尤其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要求,自觉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科研、管理育人各个方面,成为“躬耕教坛”的内在力量。

今天,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让我们将海大精神继续发扬下去,锚定目标再起航,坚定决心再出发,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勇挑重担,不负人民,再次抒写海大人投身海洋、水产和食品事业的家国情怀史、人才培养史、知识创新史和社会服务史。


(作者:郑卫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