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2):“勤朴忠实”校训精神高擎百十年 承传向未来

发布日期:2023-12-13 责任编辑:刘源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69设置

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提升,对于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广大师生精神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校训为代表的大学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更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它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载体。

清朝末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本着“渔权即海权”的思想,倡议创办水产学校,使学校筹创之际就肩负起“直面国运,情系民生”的神圣使命。1912年,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帮助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创办。

《饮水思源》雕塑,右边是海大主要创办人张謇,左边是主要创办人黄炎培,中立者是第一任校长张镠。

张謇、黄炎培都主张忠、诚、勤、朴。1914年2月8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首任校长张镠对学生提出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当年9月1日,学校定“勤朴忠实”为校训。 111年来, 学校一直将勤朴忠实之精神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中,将勤朴忠实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勤朴忠实,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不断勇攀一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二十世纪初期,首任院长朱元鼎在年轻时目睹中国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学研究领域却被外国人把持的状况,深感痛心。他说“我们要做中国渔业科学的主人”,怀抱着这样的信念,他放弃从事多年的昆虫学研究工作,夙兴夜寐地转入鱼类研究工作当中。

朱元鼎

朱元鼎一生共发现鱼类新亚科4个、新属10个、新种48个,共发表有关鱼类学的专著和论文64部(篇),计500多万字……他编撰了中国第一部鱼类学专著《中国鱼类索引》,发现了元鼎骨,编写了《中国鱼类志》等,为鱼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校训精神的引领下,涌现了一生钟情鱼类学的孟庆闻、走遍中国海编制鱼类志的伍汉霖、解决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问题的姜仁良等渔业科学家。

朱元鼎(右)与孟庆闻

历经111年的筑基强本,学校水产一流学科进步明显,在淡水养殖和远洋渔业领域水平全国顶尖,学科科研平台体系全国领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全国最全,水产领域研究生培养数量全国最多。在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勤朴忠实,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办学传统,始终淳朴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为尽可能保障食物供给,正值芳龄的教师王素娟从大连采集海带苗到舟山虾峙岛养殖,白天吃海风,晚上挤地铺,缺少水、蔬菜和生活用品,但王素娟一干就是8年,终于使海带成功落户舟山。

王素娟(右三)

骆肇荛在一缺教材、二缺师资设备的情况下,先后开设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程,增设冷冻、罐头两个专业,为水产品加工和我国食品工商业发展及时输送了人才。


骆肇荛(左二)

1985年3月10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季星辉,随13艘渔船组成的我国首支远洋渔业船队,航行一万海里抵达西非开创远洋渔业事业,季星辉废寝忘食地研究渔场、渔具和渔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捕捞后终于使船队扭亏为盈,为我国跻身远洋渔业大国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季星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学校聚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良种创制学科方向,系统开展典型鱼类、虾蟹、贝类和藻类等养殖品种的种质创新,如目前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团头鲂“浦江1号”、“新吉富”尼罗罗非鱼、彩鲤“龙申1号”等水产新品种。

勤朴忠实,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心怀“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学校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回望近代中国,海洋权利一度支离破碎,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影响,清末状元张謇发出了“护渔权,张海权”的怒吼后,促成学校的筹措建立。

侯朝海 

抗战胜利后,时任校长侯朝海为提振水产教育事业,历尽艰辛筹措复校,并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师生穿越国民政府在上海复兴岛的封锁线,为新中国水产教育事业保留了人才。20世纪末,为争取国家海洋事业和远洋渔业权益,乐美龙教授曾先后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副代表和顾问多次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洋法问题的讨论和中方提案起草等工作。

乐美龙

历经几代师生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学校在履约谈判、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发挥智库功能、创办远洋渔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多角度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勤朴忠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勇于开拓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校训经过111年的发展、锤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育人需求吸收发展,在创新中光大。

学校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强化全面协同、弘扬办学传统、彰显海洋特色,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紧紧抓住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教师全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当中,率先在全市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

建设启动上海临港新片区“大思政课”综合实验区,联合临港管委会、华东师范大学等大中小学开展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新征程——临港新片区主题大思政课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和开放日进校园活动,将专业与“大思政”、劳动教育等相结合,形成育人“生态圈”。

传承学校独特之体育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创校先贤张謇先生“培养健全之国民”的体育育人思想,成立上海海洋大学陈士麟水上运动发展基金,建立了以龙舟、赛艇、游泳等为核心,高水平田径、羽毛球、跆拳道等为特色的体育育人体系。

同时用好用活官方新媒体平台,打造“求职直播间”,用积极健康的网络平台、网络文化紧紧粘住学生,让育人成效看得见。

新时代的上海海洋大学,将继续以“勤朴忠实”为校训精神,秉承111年海大人的精神风貌,为祖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全校师生将更加努力学习,锐意进取,为掌握海洋科技核心技术,提高海洋综合管理和保护能力而努力奋斗。学校将持续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务实的实践成果,深入推进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专业人才,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刘源)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1):传承弘扬“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的时代意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