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4):守护渔权海权初心 勇担海洋强国使命

发布日期:2023-12-28 责任编辑:刘源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48设置

行走在上海海洋大学历史景观大道上,一座由学校主要创办人张謇先生嫡孙、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先生题词的“海权石”矗立在教学楼旁,苍劲有力的笔锋将“渔权即海权”五个大字刻在了这颗“海权石”上,也镌刻在了每一个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心中。回溯111年校史,上海海洋大学始终以“渔权即海权”作为创校办学初心,激励着一代代海大师生风雨兼程自强不息,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19世纪末,德、日等国渔轮在我海域侵渔猖獗,清末状元、翰林院修撰张謇痛感国家渔业窘迫、海界无防,他说道“渔业者,海线之标识也……故今日中国之所谓渔界,即前所云外人公认之海界也。有公认之海界,即当自行我领海主权”。张謇受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想影响,旋即提出“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的主张,在1904年向清廷奏议创办渔业公司及水产、商船学校,在黄炎培、张镠等一批仁人志士襄助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即上海海洋大学前身)于1912年在上海吴淞炮台湾创建,至此踏上了守护渔权海权初心、勇担海洋强国使命的百年征程。

2012年11月2日,“渔权即海权”纪念石揭幕仪式

“护渔权,张海权”初心不忘

办校之初,学校坚持“水产教育不但培养渔业生产技术人才,尤为重要的是藉以维护国家海权”等思想,陆续设立渔捞科、制造科、养殖科、航海专科等专业,先后拥有了“淞航号”“海丰号”“水产号”等实习船。

1915年淞航号实习船

抗战时期,战火将校舍毁于一旦,学校被迫西迁川蜀办学,学校发展一度停滞。直至抗战胜利后,校长侯朝海传过初心接力棒竭力奔走筹建校园,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并定名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设渔捞科、制造科和航海科。上海解放前夕,熟悉渔业和海洋学科的师生们作为国民党反动派重点争取对象被封锁在岛上,侯朝海冒着生命危险孤身穿越封锁线带领全体师生安全撤离。

建校111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已发展为水产、海洋、食品特色显著的多科应用研究型大学,“护渔权,张海权”的身影已经从吴淞口走到了世界舞台。

1976年,乐美龙(左四)在金日成故居前参加中朝双方代表团(左四)举行的中朝渔业协定会谈(水丰水库)

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开创远洋渔业前,上海海洋大学乐美龙教授奉调到农林部从事国际海洋法研究和与周边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会谈工作。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他为更好地开创远洋渔业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季星辉,中国远洋渔业技术开拓者

1985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上海海洋大学季星辉教授将一线生产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随同渔业船队前往大西洋,此后便开启了三次赶赴西非开辟渔场的征程,为国家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不断发出“中国的声音”

当前,水产养殖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使全球粮食生产更健康和更可持续的巨大潜力。上海海洋大学坚持“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学科发展主线,主办了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发布了《促进全球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宣言》,建立水产生态养殖中心(CEA),推动水产养殖在全球粮食生产向更加可持续、环境友好的发展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培养国际渔业履约智库劲旅

自1999年开始承担国家交办的远洋渔业履约任务,上海海洋大学持续培养“国际履约团队”,代表国家负责我国在国际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中的科学事务,现如今,团队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加相关国际渔业磋商与履约谈判,为维护我国公海渔业权益和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国际履约团队”部分成员

此外,履约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围绕渔业生物学与生态学、资源评估、渔情预报等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同时发挥智库功能,承担国际履约职责,培训、遴选、派遣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国际组织工作中向外界充分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勇担“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

上海海洋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初心、坚定自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己任,多途径讲好海洋故事,厚植海洋强国梦想。

学校集全校之力推出《大国海洋》系列课程5门,出版《渔权即海权—国际履约谈判纪实》和纪录片,将思政要素纳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其中《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获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现场展示活动(社会科学组)特等奖。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蕴含和突出价值引领,传递办学初心接力棒。

同时发挥文博育人优势牢固海洋意识,打造渔政206校园文化标志,以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为载体,以“沉浸式”情景教育,用一代代海大人“为国争渔权”“为国争海权”的具象展现,帮助海大学子们一起感悟“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办学初心,埋下海洋强国梦想的种子。

2号着陆器和3号着陆器试验前准备(图片来源:新华社随船记者岑志连拍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近年来,学校联合其他单位自主研制的万米级着陆器,成功着陆马里亚纳海沟10918米深渊;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形成海底冷泉的新机制,揭示了冷泉渗漏甲烷厌氧和有氧氧化过程中微生物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偶联关系;联合多个国家完成了全球首次南极磷虾资源单季环极并行调查,实现了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史上重要突破。建成全球独特的极端微生物菌株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等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为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护、深入参与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治理提供关键依据。海底大陆碳循环、公海自主休渔评价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再回望上海海洋大学校园中的“海权石”,“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的鲜红题字常常引来学生驻足凝思,细看一代代海大人对渔权和海权不断求索的镌刻痕迹,在心中烙下勇担海洋强国使命的烙印。从近海到深远海,从水产种质开发到《上海宣言》发布,从争取国家权益到履行大国义务,一代代海大师生驰而不息地投身国家的海洋强国事业,传承践行着百十余年“渔权即海权”的创校初心。

(作者:刘源)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1):传承弘扬“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的时代意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2):“勤朴忠实”校训精神高擎百十年 承传向未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系列报道(3):大学精神——大学核心发展力之源


返回原图
/